高中地理讲的是什么地形
高中地理课程并非仅仅专注于某几种特定地形,而是涵盖了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形态及其成因、分布、特征和演变。 它不像初中地理那样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常见的地形类型,比如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等,高中地理对这些地形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会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等知识,探究地形形成的机制,以及地形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高中地理中的地形知识,不只是记住一些名称和简单的定义,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地理过程和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理解板块运动是怎样塑造山脉和裂谷的;理解河流是如何侵蚀、搬运和沉积塑造平原和三角洲的;理解冰川作用如何塑造冰蚀地形和冰碛地形等等。 更进一步,需要理解不同地形类型所对应的自然资源分布、气候特征、人类活动方式等等,进而理解地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总之,高中地理的地形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掌握。
具体来说,高中地理涉及到的地形类型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照成因分类:
-
板块构造作用形成的地形:这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板块的碰撞、分离和滑动,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地形,例如:
- 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都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巨大褶皱山脉。学习时会涉及到褶皱的形态、构造以及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断块山:例如我国的华山、泰山等,是由地壳断裂抬升形成的。学习时会涉及到断层的类型、形成机制以及对区域地貌的影响。
- 裂谷: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典型例子,学习时会关注其形成机制以及与火山活动的关系。
- 海沟:板块俯冲形成的海沟,例如马里亚纳海沟,学习时会了解其形成机制以及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关系。
-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这是指地球表面的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形,主要包括:
- 河流地貌: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例如峡谷、瀑布、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学习时会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河流的流速、流量、下切能力的关系。
- 冰川地貌: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冰蚀地形和冰碛地形,例如U形谷、冰斗、角峰、冰碛丘陵等。学习时会分析冰川作用的机制以及对地形塑造的影响。
- 风成地貌: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例如风蚀洼地、雅丹地貌、沙丘等。学习时会分析不同风成地貌的形成条件以及与气候的关系。
- 海岸地貌:海浪、潮汐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例如海蚀崖、海蚀洞、沙滩、海滩等。学习时会分析不同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海浪能量、海岸线形态的关系。
二、按照形态分类:
- 山地:海拔较高,起伏大的地形,学习时会分析山地的成因、类型、海拔高度、坡度等特征。
-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相对平坦的地形,学习时会分析高原的成因、类型、高度、气候等特征。
-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的地形,学习时会分析平原的成因、类型、土壤、植被等特征。
- 丘陵:海拔较低,起伏和缓的地形,学习时会分析丘陵的成因、类型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学习时会分析盆地的成因、类型以及气候特征。
高中地理对这些地形的学习,并非孤立地记忆其名称和特征,而是注重其成因、分布、相互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例如,学习山地时,会分析其成因(板块碰撞、火山喷发等)、分布(板块边界、造山带等)、气候特征(垂直地带性)、资源分布(矿产、森林等)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交通、居住等)。
通过对各种地形类型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地球表层系统认知,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及其成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划城市建设,以及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等。 总之,高中地理的地形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深入理解。
高中地理地形学习的应用与拓展:区域地理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的地形学习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各种地形类型的定义和特征的记忆上,更重要的是理解地形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学习区域地理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形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以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为例,分析不同地形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
北方地区:以广阔的平原和高原为主,气候特征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形对农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广阔的平原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干旱缺水的挑战。 学生可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形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水土保持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
-
南方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特征是湿润和亚热润,地形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方式和交通运输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丘陵山地限制了平原面积,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学生可以分析南方地区梯田的形成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山区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
-
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特征是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形对农业生产方式和水资源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生可以分析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形成与地形、水资源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
青藏地区:以高原为主,气候特征是高寒,地形对生物多样性、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方式都有着独特的影响。 学生可以分析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如何影响当地气候,以及如何在高海拔地区开展生产生活。
通过对这些区域地理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地形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中,需要运用所学的地形知识、气候知识、水文知识等,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并结合相关的图表、地图等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究。
此外,还可以拓展到全球尺度的案例分析。例如,分析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及其对南美洲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对亚洲季风的影响;分析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及其对非洲大陆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等。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最终,学生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形在塑造地球表面和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以上这些地形的学习和案例分析,学生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单个地形类型的认知上,而是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这才是高中地理地形学习的最终目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