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这九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一种深度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核心理念。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创新,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超越。
那么,如何理解并践行这种理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
做中学: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来获得直接经验和深刻理解。
用中学: 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检验和深化理解。
创中学: 强调创新精神,在实践和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尝试、突破,产生新的想法和方法。
接下来,我将通过几个不同的角度,分享我对这个理念的理解和一些实践经验。
故事篇:从烘焙小白到创意甜点师
我有一个朋友,叫李静。她一直对烘焙很感兴趣,但总是停留在“看菜谱”阶段。看着那些精美的蛋糕图片,她跃跃欲试,却又害怕失败。
后来,她下定决心,从最基础的饼干开始做起。第一次,按照菜谱,小心翼翼地称量、混合、烘烤……结果,饼干要么太硬,要么太焦。她没有气馁,仔细回想每一个步骤,上网查资料,分析失败的原因。
第二次,她调整了配方和烘烤时间,饼干的口感好了一些,但形状还是不够完美。她继续尝试,不断调整,并开始尝试不同的口味和造型。
渐渐地,她不仅能熟练制作各种基础款饼干,还开始尝试制作更复杂的蛋糕、面包。她把烘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分享给同样喜欢烘焙的朋友。
再后来,她开始尝试将不同的食材、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甜点创作中。比如,她用抹茶粉和红豆沙制作了一款日式风味的蛋糕卷,用桂花和糯米粉制作了一款中式糕点。这些充满创意的甜点,受到了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李静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过程。她通过亲手制作(做中学)掌握了烘焙的基础技能,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用中学)提升了技艺,最终通过融入个人创意(创中学)创作出了独具风格的甜点。
理论篇:认知心理学的视角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与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密切相关: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通过“做”和“用”,学习者能够将新知识与原有经验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 情境认知理论: 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与具体情境密切相关。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实践情境中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3. 经验学习圈: 科尔布(Kolb)的经验学习圈模型(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与这九个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个理论强调从经验中学习,通过反思和总结,将经验转化为抽象的概念,再将概念应用于新的实践,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学习过程。
4.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层分析,而并非只看表面,通过举一反三来巩固记忆。
这几个理论都强调了实践、应用和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理念高度契合。
方法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理念呢? 我总结了几个小技巧:
1.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 无论是学习一门新语言、一项新技能,还是探索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始就设定过高的目标,从小处着手,逐步积累经验和信心。
3. 积极参与实践: 不要害怕犯错,错误是学习的最好机会。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4. 记录和反思: 将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记录下来,定期进行反思和总结。
5. 寻求反馈和交流: 与他人分享你的学习成果,寻求反馈和建议,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
6. 保持开放的心态: 勇于尝试新的方法,接受新的挑战,不断探索和创新。
7. 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思考如何将你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改善你的工作流程。
8.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学习的过程容易迷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个短期与长期结合的目标清单必不可少。
感悟篇:学习的真谛
“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挑战自我。
学习的真谛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去创造价值,如何通过学习去改变自己和世界。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成长,在创新中突破,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