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文,到底要学啥?范围也太广了吧!
别急,先来个总结:中学古文学习,核心在于“积累”与“理解”。积累文言知识(字词句式),理解文章内容(思想情感)。 最终目的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范围虽广,但有迹可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言基础知识 🧱
这部分就像盖房子的地基,非常重要!
-
实词:
-
古今异义: 这是重点!很多词语古今意思不一样,千万别想当然!
比如:“走”,古义是“跑”;“涕”,古义是“眼泪”。
再比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只指“妻子”。
-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意思。
例如:“兵”:
- 可表示“兵器”(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可表示“士兵”(例:夫以楚国之强,天下弗能当)
- 可表示“军事、战争”(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要根据具体句子来判断!
-
通假字: 古代 লেখা 时,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说”通“悦”,表示高兴;“知”通“智”,表示智慧。
“被”通“披”,表示穿。
遇到不理解的字,可以考虑是不是通假字。
-
词类活用: 某个词临时改变了用法。
- 名词活用作动词:(例: 晋军函陵 = 晋军驻扎函陵)
-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例: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 张良与...交好)
- 名词作状语:(例: 吾得兄事之 = 我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他)
- 使动用法:(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使秦变弱)
- 意动用法:(例: 渔人甚异之 = 渔人认为...奇怪)
-
-
虚词:
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考试常考!
- 要重点掌握几个高频虚词:之、其、者、所、以、于、而、则、乃、且 等。
- 每个虚词都有多种用法,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例如:“之”
- 可以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 可以作助词,“的”;
- 可以作动词,“到……去”;
- 有时是语气助词,无实义。
-
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 判断句: 用“……者,……也”等表示判断。(例: 莲,花之君子者也。)
- 被动句: 用“于”、“为”、“为……所……”等表示被动。(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省略句: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 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 主谓倒装:(例: 甚矣,汝之不惠!)
- 宾语前置:(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定语后置:(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状语后置:(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 课内经典篇目 📚
中学阶段,课本上的文言文都是精挑细选的,一定要学透!
-
背诵:
很多学校要求背诵经典篇目、段落。背诵是积累语感的好方法!
背的时候,别死记硬背,要理解意思。
-
翻译:
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准确。这是检验是否真正理解的好办法。
翻译时要: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
理解文章内容:
-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 把握文章主旨、思想感情。
- 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叙事性文章)。
- 理解作者观点、论证方法(议论性文章)。
- 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例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三、 课外拓展阅读 📖
只学课本是不够的,要适当进行课外拓展。
-
选择合适的读物:
- 可以从《世说新语》、《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等入手,这些书故事性强,比较有趣。
- 也可以选择一些名家散文,比如《古文观止》里的经典篇目。
-
阅读方法:
-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可以扩大阅读面,精读可以深入理解。
- 做笔记。记录生字词、好词好句、自己的感悟。
- 查阅工具书。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勤查字典、词典。
现在有很多方便的在线工具可以用,但也要甄别信息!
四、应试技巧 ✍️
考试时,除了扎实的文言文功底,还需要一些应试技巧。
- 审题: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考查点。
- 字词解释: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不要脱离语境。
- 句子翻译:抓住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
- 内容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思路。
- 时间安排:文言文阅读题通常分值较高,要合理分配时间,保证做完。
学习建议🌟:
- 持之以恒:文言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 多读多练:熟能生巧,多读文言文,多做练习题。
- 善于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 利用网络资源: 公众号很多学习资源,比如一些权威教育机构和官方媒体的公众号会推送文言文知识、学习方法、最新考试动态等。
- 构建知识框架图: 可以把重要的实词, 虚词, 句式制作成框架图, 方便随时回顾.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学习古文,也是在了解我们的文化根源,很有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