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检抽血,到底查些啥?
简单来说,学校体检抽血通常会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有些学校还会根据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需求,增加其他检查项目,比如乙肝两对半、血糖等等。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些项目都查些什么,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血常规:血液里的秘密,都在这里了!
血常规可以说是抽血检查中最基础,也是信息量最大的项目之一。它主要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GB): 这两项指标主要反映的是血液的携氧能力。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都可能提示贫血。医生会根据具体数值和你的症状,进一步判断是哪种类型的贫血,比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等。
-
白细胞计数(WBC)和分类: 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负责抵抗感染。白细胞总数升高,通常提示身体可能存在炎症,比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等。白细胞分类则是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比例,比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等,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的类型。如果白细胞计数过低,则需要考虑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其他疾病。
-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血小板数量减少,容易引起出血;血小板数量过多,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肝功能:守护你的“化工厂”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化工厂”,负责代谢、解毒、合成等多种功能。肝功能检查可以反映肝脏的健康状况。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包括: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这些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数值升高。ALT和AST升高通常提示肝脏损伤,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等。
-
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的产物,需要经过肝脏的处理才能排出体外。总胆红素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胆红素代谢障碍,比如溶血性贫血、肝细胞损伤等等。直接胆红素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胆道梗阻。
-
白蛋白(ALB): 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质。白蛋白降低,提示肝脏的合成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常见的原因包括肝硬化、营养不良等等。
乙肝两对半:预防乙肝,从了解开始
乙肝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可以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乙肝两对半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以及是否具有保护性抗体。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如果这项指标为阳性,则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
-
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如果这项指标为阳性,则提示对乙肝病毒具有保护性抗体,可能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也可能是感染后痊愈产生的。
-
乙肝e抗原(HBeAg): 如果这项指标为阳性,则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
乙肝e抗体(抗-HBe): 如果这项指标为阳性,则提示乙肝病毒复制受到抑制,传染性降低。
-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如果这项指标为阳性,则提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血糖:关注血糖,预防糖尿病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血糖升高,可能提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学校体检通常检查的是空腹血糖,也就是在空腹状态下测量的血糖值。如果空腹血糖超过正常范围,医生会建议进一步检查,比如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诊断。
体检前的小贴士:
- 空腹: 抽血前需要空腹8-12小时,也就是抽血前一天晚上不要吃东西,可以少量喝水。
- 清淡饮食: 抽血前几天尽量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保持清淡饮食。
- 避免剧烈运动: 抽血前一天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 告知医生: 如果你正在服用药物,或者有其他疾病史,一定要告知医生。
拿到体检报告后,该怎么做?
拿到体检报告后,不要只看结果,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认真阅读医生的建议。如果检查结果有异常,不要过度紧张,及时咨询医生,寻求专业的指导和治疗。
记住,体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定期体检,是守护健康的明智之举!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检查项目和内容可能会因学校和地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建议大家以学校发布的体检通知为准,如有疑问,及时咨询校医或者专业医生。
学校体检是保障学生健康的重要环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体检项目,积极参与体检,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