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这位浪漫的诗人,他的求学经历丰富且多元。他先后就读于沪江大学、北洋大学、北京大学,之后远赴重洋,求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最后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完成了他思想和才华的升华。
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求学之路,感受他如何在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中,成就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生轨迹。
最初的启蒙:沪江大学与北洋大学
徐志摩最初接受的是传统私塾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础。之后,他进入沪江大学预科班学习。尽管时间不长,但西式教育的氛围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和文化,也开始萌生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随后,徐志摩转入了北洋大学法科预科班。当时的北洋大学,虽然名为大学,但更偏重于实科教育。对于喜爱文学、渴望自由思想的徐志摩来说,这里的氛围显得有些沉闷和压抑。尽管如此,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更加坚定地追求理想埋下了伏笔。在北洋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展现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思想的萌芽:北京大学
1918年,徐志摩进入北京大学,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活。当时的北京大学,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期,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吸引了众多进步青年。
在北大,徐志摩如鱼得水。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结识了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新思想、新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他的脑海,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段时间,徐志摩开始尝试创作新诗,并积极参与各种文学活动。他与同学们一起创办文学社团,发表作品,探讨人生和社会问题。北京大学的这段经历,是徐志摩思想和文学创作的萌芽时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外的求索:美国克拉克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
1918年夏,徐志摩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婚后不久,在岳父张嘉璈的资助下,徐志摩远赴美国留学,先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
初到美国的徐志摩,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他积极学习英语,阅读大量英文书籍,努力融入当地生活。然而,经济学并非他所爱,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广泛涉猎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经历,让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在美国期间,受到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影响,对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他日后回国从事教育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灵魂的洗礼:英国剑桥大学
1921年,徐志摩前往英国,进入他心中向往已久的剑桥大学。剑桥的学术氛围和美丽的校园风光深深地吸引了他。在这里,他沉浸在诗歌、艺术和哲学的世界里,与罗素、狄更斯等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进行对话。
剑桥大学是徐志摩一生中最重要的求学经历。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开始大量创作新诗,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自由、爱情和美的追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正是徐志摩在剑桥大学期间创作的,它表达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也展现了他对自由和美的追求。可以说,剑桥大学是徐志摩文学创作的摇篮,也是他思想升华的圣地。
多元的文化滋养
徐志摩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他先后就读于不同类型的学校,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文学风格。
从沪江大学的初步启蒙,到北洋大学的短暂沉淀,再到北京大学的思想萌芽,徐志摩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经历,让他开阔了视野,接触到了西方文化。而剑桥大学的经历,则让他完成了灵魂的洗礼,成就了他一代诗人的地位。
徐志摩的求学经历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我,追求理想。他的人生轨迹,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