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八个字,凝练了清华精神的精髓,也成为了无数清华学子,乃至更多人心中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八个字背后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吧!
源起:梁启超先生的演讲
你们知道吗?这句校训的诞生,与一位重量级人物——梁启超先生密不可分。
1914年,梁启超先生应邀来到清华,发表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引用了《周易》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来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
他慷慨激昂地说道,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同时,君子也应像大地一样,具有广阔的胸怀和深厚的德行,包容万物,承载一切。
梁先生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之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被正式确定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并一直沿用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
“自强不息”:奋斗者的姿态
“自强不息”这四个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它要求我们:
- 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实现目标。
- 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 坚韧不拔:面对困难和挑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在清华的校园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无论是凌晨还亮着灯的实验室,还是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身影,亦或是体育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奋斗的气息。这种气息,是清华独有的,也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诠释。
我自己也曾亲眼见到过一位学长,为了完成一个科研项目,连续几个月都泡在实验室里,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虽然很辛苦,但他从未放弃。他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这就是“自强不息”的意义。
“厚德载物”:担当者的胸怀
如果说“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个人的奋斗,那么“厚德载物”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它告诉我们:
- 心胸宽广:要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容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 品德高尚:注重道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服人。
- 勇于担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清华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厚德载物”精神的杰出人物。
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太多太多。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以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厚德载物”。
这种精神也一直传承到今天的清华学子身上。很多同学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的指引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不仅仅是清华的校训,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可以指导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
它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也要注重道德修养,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它也意味着,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要保持“厚德载物”的胸怀,以宽容和善良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对待世界。
对我而言,这八个字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它,它会给我力量,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可以说,清华大学的校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的血液,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
我相信,对于每一个清华人,乃至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人来说,这八个字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力量。
无论我们身处何处,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牢记这八个字,并努力践行它。相信只要我们这样做,就一定能够成就更美好的自己,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