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这八个字,不仅仅是镌刻在牌坊上的历史印记,更是流淌在中大人血液里的精神内核。今天就来聊聊这八个字背后的故事,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大学子。
博学:海纳百川,融会贯通
“博学”二字,首先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应对复杂的挑战。中山大学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从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学,从传统文化到前沿科技,都要有所了解,有所掌握。
这种“博学”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要学会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想想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他们往往都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中大的图书馆,无疑是“博学”最好的实践场所。藏书浩如烟海,无论是古籍善本,还是最新的学术期刊,都能在这里找到。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展览、读书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审问:独立思考,追根溯源
有了广博的知识,更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这就是“审问”的精髓。不要盲从权威,不要人云亦云,要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批判性的态度,深入思考,探究其本质。
“审问”不仅仅是提问,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要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运用逻辑推理、实证分析等方法,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挑战传统的观念,敢于提出新的见解。
中大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授们也乐于与学生交流,启发他们思考。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真理。
慎思:周密思考,严谨论证
“慎思”是在“审问”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周密的思考。不要草率下结论,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严谨的论证。
“慎思”需要耐心和细致。要学会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主观臆断,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
中大的许多课程都强调实验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检验自己的理论,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辨:辨别真伪,去伪存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点和信息泥沙俱下,需要我们具备“明辨”的能力,才能辨别真伪,去伪存真。
“明辨”需要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要学会分析信息的来源,判断信息的可靠性,识别各种谬误和陷阱。
中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开设了许多相关的课程,例如逻辑学、批判性思维等。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了辨别真伪的方法,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笃行: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笃行”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将思考转化为行动。这不仅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更是人生的重要价值。
“笃行”需要勇气和毅力。要敢于尝试,敢于挑战,不怕失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山大学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例如,医科专业的学生们,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法学专业的学生们,需要参与法律援助活动,才能真正理解法律的意义。
校训的传承与发扬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八个字,是中山大学的灵魂,是中大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更是每一位中大学子的行为准则。
历届中大人,都以这八个字为座右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中山大学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发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这八个字,不仅属于中大,更属于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践行这八个字的精神,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