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八个字浓缩了厦大精神的精髓,也是一代又一代厦大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下面就让我来和大家一起深入解读一下这句校训,感受它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力量。
✨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勇往直前 ✨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原本是用来形容天道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当效法天道,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在厦门大学的语境下,“自强不息”意味着厦大人应该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它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永不放弃,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想想厦大的建校历史,就更能体会“自强不息”的深刻含义。192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办厦门大学,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教育资源匮乏的背景下,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极具魄力和远见的。建校初期,厦大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困难。但厦大人没有退缩,他们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将厦大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大学。
在厦大的校园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体现在一代又一代厦大学子的身上。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可以说,“自强不息”是厦大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永不放弃。
🌟 止于至善:精益求精,臻于完美 🌟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在厦门大学的语境下,“止于至善”意味着厦大人应该拥有追求卓越的理想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它激励着我们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要力求完美,做到最好。
“止于至善”并非意味着永远达到完美,而是指一种永不停止的追求。它要求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升,永远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厦大的教学科研中,“止于至善”体现在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上。厦大的老师们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厦大的学生们也秉承着这种精神,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在厦大的校园文化中,“止于至善”也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上。从图书馆的整洁,到实验室的规范,再到校园环境的优美,都体现了厦大人对“止于至善”的执着追求。
“止于至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责任。它要求厦大人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辩证统一 🌱
“自强不息”和“止于至善”看似两个独立的词语,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
“自强不息”是“止于至善”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止于至善”是“自强不息”的目标和方向。只有树立追求卓越的理想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使“自强不息”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
将“自强不息”和“止于至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厦大校训的深刻内涵。它要求厦大人既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又要仰望星空,追求卓越。
🌻 新时代,新解读:校训的时代价值 🌻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践行厦门大学的校训呢?
首先,我们要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厦大人,我们要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要继续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新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更激烈的竞争。作为厦大人,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再次,我们要将“自强不息”和“止于至善”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修身立德,服务社会。作为厦大人,我们要时刻以校训为指引,修身立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不断前行,不断进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大家都能牢记校训,并将它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