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校训的变更,简单来说,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时代精神以及文化传承,同时也是为了更加简洁凝练、易于传播。具体原因涉及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学术研究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复杂而慎重的过程。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
🎨 校训的变迁史,一部山大的发展史
山东大学的校训,并非一成不变。它的每一次更迭,都与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想要理解这次校训的变更,需要先简单回顾一下山大的校训历史。
早期的山大,受西方大学的影响,并没有统一的校训。各个时期,学校都会强调一些特定的精神,比如“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这可以看作是早期山大办学的宗旨。
直到后来,才逐渐形成了“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这句校训出自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及《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体现了山大对学术精进和人格修养的双重追求,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山大学子。
🤔 为什么要改?时代变了,要求也变了
那么,既然“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已经被广泛认可,为什么又要进行变更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不仅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渊博学识的人才,还要服务社会,引领创新。原校训虽然经典,但在体现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略显不足。
-
办学理念的深化:山东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办学理念也在不断深化。学校希望通过新的校训,更加明确地传递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目标。
-
语言文字的精炼:原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虽然意境深远,但八个字在传播上相对较长,记忆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一个简洁凝练、朗朗上口的校训,更有利于学校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
文化传承与创新:校训的变更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新的校训需要在传承山大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 新校训的诞生:精雕细琢,字字珠玑
2024年6月,山东大学正式发布了新的校训:“为天下明德,为民族复兴”。这八个字,可谓是字斟句酌,凝聚了学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心血。
-
“为天下明德”:语出《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的“明德”并非单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而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推及天下,泽被苍生。这体现了山大以文化引领社会的责任担当,也与学校“为天下储人才”的传统一脉相承。
-
“为民族复兴”:体现了山大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民族复兴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山大作为一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学府,理应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贡献力量。
👍 新校训的意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新的校训“为天下明德,为民族复兴”,不仅是对原有校训的扬弃,更是对山大精神的传承和升华。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新校训明确了山大不仅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渊博学识的人才,更要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时代精神:新校训紧扣时代主题,体现了山大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责任担当,也激励山大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更加简洁凝练,易于传播:新校训只有八个字,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学校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能更好地激励山大学子。
-
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新校训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山大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自觉和自信。
🙌 结语:新的起点,新的征程
校训的变更,是山东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山大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征程。
相信在新的校训的激励下,全体山大师生员工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山东大学也将秉承“为天下明德,为民族复兴”的校训,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