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创新”。 这四个字,不仅凝练地概括了浙大的精神内核,也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浙大人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四个字背后的深意。
“求是”:严谨治学,探寻真理
“求是”二字,并非浙大首创,其思想源头可追溯到《汉书》中“实事求是”一语。 1937年,竺可桢老校长正式将其确立为浙江大学校训。 “求是”的含义是什么呢?
- 实事求是: 这是最根本的一层含义。 它要求我们做学问、做研究,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不弄虚作假,不主观臆断。 浙大一直强调学术诚信,反对学术不端行为,这正是“求是”精神的体现。
- 格物致知: “求是”也蕴含着格物致知的精神。 格物,即研究事物;致知,即获得知识。 这一过程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严谨治学: “求是”还意味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无论是做实验、写论文,还是进行社会实践,都需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价值。
- 追求真理: 求是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真理。 在科学研究中,真理往往隐藏在复杂的现象背后,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发现。 浙大人始终秉持着对真理的渴望,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创新”:锐意进取,引领未来
如果说“求是”是浙大的立身之本,那么“创新”就是浙大的发展动力。 在当今时代,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浙江大学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创新”作为校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敢于质疑: 创新首先要敢于质疑现有的理论和方法。 没有质疑,就没有突破。 浙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假设。
- 勇于探索: 创新需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这意味着要敢于冒险,不怕失败,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 浙大积极支持师生开展创新性研究,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 交叉融合: 创新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浙大积极推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师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 服务社会: 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浙大鼓励师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浙大一直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求是与创新: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求是”与“创新”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求是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就无从谈起。 而创新又是对求是的升华,通过创新,我们可以不断突破现有的知识体系,拓展认知的边界。
想象一下,没有对已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严谨求证,如何能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 没有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又如何能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竺可桢老校长曾说过:“吾国科学之不发达,是因为求是精神不够”。 浙大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始终坚持“求是创新”的校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浙大人的实践:在求是创新中成长
“求是创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一位浙大人身体力行的实践。 浙大的师生们,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都以“求是创新”的精神为指导,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浙大的科研团队不断探索新的算法和技术,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生物医药领域,浙大的科学家们致力于研发新的药物和疗法,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在环境保护领域,浙大的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不仅如此,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无数的浙大毕业生,他们秉承着“求是创新”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来:坚守校训,再创辉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大学将继续坚守“求是创新”的校训,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相信,在“求是创新”精神的指引下,浙大人必将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求是创新”这四个字,不仅仅是浙江大学的校训,更是每一位浙大人心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 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我们秉持着“求是创新”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四个字,也激励着我们,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不断探索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浙大精神,历久弥新,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的精神,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