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
这四个字,不仅承载着这所百年名校的历史沉淀,也蕴含着对每一位东大学子的殷切期望。它并非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东大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灯塔。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解读这四个字的内涵,感受东南大学的独特魅力。
止于至善:精益求精,臻于完美
"止于至善" 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而东南大学撷取“止于至善”四字作为校训,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
“止”不是停止、止步不前,而是 追求极致 的一种状态。它是对现状的不满足,是对更高目标的渴望。它鼓励我们永不停歇地探索未知,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至善”并非指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 无限接近完美的过程。它代表着在道德、学术、实践等各个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身能力,服务社会。
校训背后的历史渊源
东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等重要发展阶段。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代又一代的东大人秉持着 “止于至善” 的精神,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抗战时期,东南大学西迁,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科研,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这种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的精神,正是“止于至善” 的生动体现。
在建国后,东南大学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无论是桥梁建筑、电子信息,还是医学科研、人文社科,东大人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校训的当代意义
在当今时代,“止于至善” 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止于至善” 意味着要 刻苦学习,积极进取。要珍惜大学时光,努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对于教师而言,“止于至善” 意味着要 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校而言,“止于至善” 意味着要 锐意进取,追求卓越。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如何践行“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行动指南。那么,我们该如何践行 “止于至善” 呢?
-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然后,制定详细的计划,将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任务。
-
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力求做到最好。不要敷衍了事,不要得过且过。
-
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
-
勇于挑战,敢于创新:要敢于挑战自己,不断尝试新的事物。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追求卓越。
-
反思总结,不断进步:要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效率。
-
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注重细节,力求精益求精。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把细节做好,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追求“至善” 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止于至善” 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希望每一位东大学子都能将 “止于至善” 的校训铭记于心,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践行。愿我们都能在追求 “至善” 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