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没错!这就是珞珈山下,巍巍武大的精神内核!一句话概括完毕,但是,武大的魅力可不止于此,校训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更是值得细细品味。
✨ 校训的演变与定型
说起武大的校训,其实并非一开始就是“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这八个字。它的诞生和发展,与武大的历史紧密相连,也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变迁。
最早,张之洞在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时,就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这虽然不是正式的校训,但却奠定了武大兼容并包的文化基调。
辛亥革命后,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风强调朴诚、勤勉、严谨、活泼。这八个字,体现了当时教育界对师范生品格和学风的期望。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正式成立。老校长王世杰博采众长,提出了“自强、弘毅、求是、创新”的校训。注意!是创新,而不是拓新。
新中国成立后,武大在发展过程中,也对校训有过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1993年,时任校长齐民友经过认真考证和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创新”改为“拓新”。这一改动,既保留了原校训的精神,又赋予了校训更深刻的时代内涵。自此,“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正式成为武汉大学的校训,沿用至今。大家在武大校园里看到的校训石碑,都是镌刻着这八个字。
所以,武大的校训,是历史的沉淀,是时代的呼唤,是武大人共同的精神追求。
💪 “自强”:不屈不挠,奋发向上
“自强”二字,源于《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对于武大学子而言,“自强”意味着要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畏惧失败,不轻言放弃。
还记得那些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身影吗?还记得那些在图书馆里孜孜不倦的身影吗?还记得那些在田径场上挥洒汗水的身影吗?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自强”的真谛。
📚 “弘毅”:胸怀天下,坚韧不拔
“弘毅”出自《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它强调的是一种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武大学子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担当意识。要胸怀天下,关心社会,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弘毅”也要求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轻易动摇,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难,也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障。
🔎 “求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求是”二字,体现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武大是一所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求是”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要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浮夸虚报,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以科学的方法解决每一个难题。
“求是”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挑战传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他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批判精神。
🚀 “拓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拓新”二字,体现的是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拓新”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尝试新事物,要在各个领域不断进行创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拓新”也意味着,我们要有开放的视野,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 校训的意义
校训不仅仅是八个字,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价值的导向。
对于武大学子而言,校训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塑造我们优秀品格的重要力量。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都要牢记校训,践行校训,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贯穿到我们的行动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每一位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感受到武大校训的魅力,都能从中汲取力量,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