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的校训是: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想了解云南大学吗?除了它美丽的校园风光,深厚的学术底蕴,更不能忽略的,是这八个字蕴含的精神内核。它不仅是云大学子的行为准则,更是这所百年老校一路走来的精神写照。今天就来好好说说这句充满力量的校训。
会泽百家: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会泽”,取“汇集众流,润泽万物”之意。它强调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云南大学自建校之初,就秉持着广纳贤才,兼容并包的理念。无论是学术思想,还是文化背景,云大都敞开怀抱,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和学子。
想想看,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多少仁人志士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汇聚到云南大学这片热土。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文化背景,在这里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云大独特的学术氛围。
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体现在云大各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中。从早期的文史哲等传统学科,到后来的理工科、医学等新兴学科,云大都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
直到今天,这种“会泽”的精神依然在云大熠熠生辉。学校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支持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至公天下:心怀家国,服务社会
“至公”,指的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担当。它强调的是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云南大学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始终把服务社会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
回顾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大学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无数云大学子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捍卫国家的尊严。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大学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云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等领域,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至公”的精神,也体现在云大学子的行动中。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民生,服务基层,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社会贡献力量。
云南大学的校训,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云大学子,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道德上追求高尚,在行动上服务社会。
校训的时代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云南大学的校训“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与交流:“会泽百家”的精神,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会泽百家”的精神,鼓励我们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思维,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公天下”的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
- 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至公天下”的精神,指引我们立足云南,面向全国,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区域发展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云大人的践行:把校训融入日常
校训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应该融入到每一个云大人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 学生:在学习上,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生活中,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
- 教师:在教学上,要严谨治学,认真负责,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研上,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力争取得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育人上,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校友: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心系母校,关注母校的发展,为母校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要牢记“至公天下”的责任,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积极的贡献,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而言之,云南大学的校训“会泽百家,至公天下”,是云大的精神之魂,是云大人的行为指南。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云大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它体现着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追求!希望每一位来到云南大学的人,都能理解它,传承它,并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云大人,才能不辜负这所百年老校的期望。
评论